剑桥大学法学博士
美国法律研究院成员
比较法国际科学院衔称成员
全英中国法学会首任理事长
剑桥大学劳特派特国际法中心资深研究员
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首批专家委员
牛津大学出版社英文期刊《中国比较法学刊》创刊主编
中国政府指派世界银行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ICSID)调解员
………
游刃于中外国际法与比较法理论与实践之间,单文华取得了令人赞叹不已的业绩,但他从不炫耀自己的学识与成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谦虚、儒雅,是很多熟识单文华的人对他最贴切的描述。
参加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
“走出去”不断学习,“走回来”为国效力,踏下心来做好学术与学科,是他多年来坚持在做,且自认为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作为一名法学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如何在风云诡谲的国际局势下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过程中为祖国发声,让中国法学与法治的声音更受认可、更有力量,也是他始终在探索前进的方向。
“空降”的年轻院长
2005年8月,已经在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获得终身教职的单文华选择了回国。彼时年仅35岁的他,“空降”6165cc金沙总站,就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顶着各种“拭目以待”,又一次从头开始。
2008年,由他论证组建并出任创院院长的6165cc金沙总站正式揭牌成立。
2015年,他携手20家海内外一流6165cc金沙总站院长联合发起成立“新丝路6165cc金沙总站(国际)联盟”。
2018年,6165cc金沙总站获得国际著名学术认证机构QS的全球首家“五星级6165cc金沙总站”国际认证。
2020年,6165cc金沙总站进入QS世界6165cc金沙总站排名前300位,中国前14位(T14);同时进入软科法学学科排名前10%。
此时,距离这位年轻院长首次踏上祖国西北这片广袤而陌生的土地仅仅过去了十五年。十五年磨一剑,当初怀抱着“把西部法学做起来”的初衷回国的单文华,就这样,以“法学”之“剑”划开了他不惑的人生华章。
“农村娃”的“城市化”
1987年,17岁的单文华拎着一个大红色行李箱,独自登上了开往广州的绿皮火车。这是当地新娘子通常用来装嫁妆的行李箱,是家里几天前特地从攸县县城给他买来的。
夏日的车厢,潮湿又闷热。拥挤的乘客、层叠的行李,以及夹杂着各式方言的谈话嬉笑声,使本就逼仄的车厢更加透不过气。第一次离家的单文华站在角落里,从天亮一直站到了天黑,没人注意到这个衣着朴素的少年就是《株洲日报》几天前在头版醒目位置报道的株洲市高考文科状元。
单文华的心思也并不在此。
看着窗外不断变换的风景,他的心里充满着不舍与期待。不舍的是家乡的山水与朝夕相处的同学亲友,期待的是广州——这座他向往许久的城市,是中山大学——这所他只在招生宣传册上见过的名校。
出生在湖南省株洲市攸县渌田镇的单文华自认是个地道的农村娃。作为一个普通家庭的老幺,父母在他身上倾注了无尽的关爱,对他的学习成绩却没有过多的要求。去大都市读名校这个想法,在他的少年时光里或许从未闪现过,村里没有人考上过大学,大家也都不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在世界经济论坛专家小组上发言
初中时,成绩平平的单文华更渴望当个武林高手,他和小伙伴们学着电影里面的剧情练八卦掌,在操场上摆木头走梅花桩,经常把课业忘在脑后。上了当地条件“最差”高中后,数学分数甚至亮起了红灯。父亲淡淡的一句,“16分,太低了点吧?”刺痛了少年的心,好强的他开始收心学习。当时在广东当兵的哥哥时常寄来家书,鼓励之余,不时也描绘一些城市的繁荣景象,这更坚定了单文华努力向学的信念——他立志要走出乡关,去见识更大的世界!
这个懵懂的农村娃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霸蛮”劲奋发图强,经过三年的努力,一举夺得了1987年全株洲市的文科状元!这个消息,无异于一个“重磅炸弹”,在当地引起极大的轰动。要知道,在单文华考上大学前,他所就读的高中校史上还没有一个人考上过本科。
令人大感意外的事情,还不止这些。
欣喜不已的校领导都以为这里要出第一个北大生,可单文华填写的志愿单上清楚地写着:第一志愿:中山大学——17岁的少年坚定地要去往哥哥信中描绘的大都市广州,开启属于他的更大世界。
然而,都市生活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到广州后,我一直都在睁大眼睛好奇地看着这所学校以及这座城市,连第一次用‘香波’洗头发,都令我新奇不已。”单文华笑言,“周围的城市同学很早就对舰船、兵器这类似乎不着边际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我之前对这些几乎毫无概念。”甚至对于即将就读的法学专业,这位后来蜚声海内外的法学专家当时也并不十分了解,酷爱文学的他一度困惑自己是否“报错了专业”。
在中山大学度过的前半程时光,单文华默默完成着“成人”和“城市化”的过程。但也正是这段略显刻板的大学生活,让他逐渐意识到,“弃文从法”其实是最好的一种选择——从渌田乡间走出来的他,在不久的将来,在海内外法学法治舞台一次次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历史印记!
从学生到学者
在单文华的记忆里,把如他这样的“一张白纸”领进法学之门,中大法律系的老师们功不可没。至今他还记得许多老师讲课时的样子。例如,当时在中山大学讲授涉外经济法的黎学玲老师也是湖南人,讲课辅导时常会带着一口浓重的湖南口音。尤其在说到要给予外国投资者“同等的保护”时,听起来总像是“统统的保护”。作为单文华的本科论文指导老师,黎老师给了他很大的帮助,而国民待遇正是单文华在国际经济法方面认真研究的第一个课题。或许正是这句亲切的乡音启动了他的学术萌芽吧。
而让单文华感到同样幸运的是,1991年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暨南大学和厦门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又碰到了很多对他影响颇深的好老师。
“读研时,张增强老师、陶凯元老师等对我影响最大。”他说。
在厦门大学读博期间,单文华师从著名国际经济法学者陈安教授。“可以说,是陈安老师把我带入了国际经济法的核心地带。”陈安教授是中国国际经济法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素以严格出名。他常说,“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在这样一位大家的谆谆指引下,在见识到研究成果从粗胚到成品的过程后,单文华逐渐体会到如何才能成就大学问、成为真学者。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厦门大学的三年时光里,单文华将陈安等先生们的谆谆教诲牢记于心,秉承严谨的学风,刻苦钻研学术。而教书育人、报效祖国的种子也在此时深埋进了这位青年学者的心底。1996年7月,单文华作为厦门大学最高奖“嘉庚奖”得主获得厦大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一年后他被破格提升为6165cc金沙总站副研究员,成为厦大历史上最年轻的副高职称获得者之一。
1998年,一个去英国剑桥读博的机会出现在他面前。虽然事业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用导师陈安先生的话来说,他属于当时的“青年才俊”),但与17岁那年一样,单文华再次选择了“走出去”的求学道路。这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走出国门。
“做学问不能只是闭门造车。”对于这段经历,单文华十分感念。他说:“如果没有在海内外这么长时间的历练,我或许还仅仅是个学生,还会对西方学术保持着习惯性的仰视。我特别庆幸有过一段海外研究和教授国际法的经历,使自己能够更加平和淡定地对待西方学术和学者。”
西去东归扎根祖国西北
1998年9月,单文华来到英国,这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走出国门。坐在从伦敦到剑桥的火车上,他看着夜色中华灯初放,想像着剑桥的样子。
“到了剑桥,只见到简单的一个小站”,国外的生活和想象中并不完全一样。“中国学者出来很容易陷入一个孤立的范围里,仍在本国圈子里打转,没进入学术的主流世界”。为了熟悉国外的学术套路、研究范式,单文华一边克服语言障碍和吃住上的“水土不服”,一边努力学习西方的学术知识与研究方法。他认为这也是一次学术上的再生。
2002年,单文华在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受聘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讲师,主讲国际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在英国这个国际法重镇讲授国际法,还只是凤毛麟角。单文华形容那段时间非常艰难、压力很大,不仅要作为全职讲师上很多课,也要继续完成剑桥的学业,同时还要系统学习英国大学的教学方法。更难的是,他上的课中还有自己以前未学过的课程,需要“现学现卖”。为了“抗压”,单文华经常要靠喝咖啡提神,甚至每天要喝10杯以上。
压力大收获更大。此后他连续提前晋升,短短几年实现从高级讲师到Reader再到正教授的学术职务“三连跳”,成为全校法学专业的第三位正教授,也是第一位外籍教授。他参加英国大学研究评估的多项研究成果也被认定为属于“国际领先”水平。
剑桥博士毕业照
而令人意外的是,已经在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获得终身教职的单文华再次做出了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抉择——回国,去更加直接地融入到祖国的法治与发展事业中去。
2005年,单文华受聘6165cc金沙总站,担任人文学院院长。两年后,6165cc金沙总站正式成立,单文华出任首任院长。
“我们的目标是将6165cc金沙总站建设成为一所‘高起点、国际化、研究型’的国际一流6165cc金沙总站;在操作层面,我们确立了‘国际化’、‘交叉化’和‘重实践’三个要点。”为了这一目标,单文华和团队,不断做着“加法”,开创了西安交大-剑桥大学“丝绸之路学者”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西安交大-UNSW“中澳丝路班”项目等具有示范效应的特色培养方式,为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培养了越来越多的优秀法治人才。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交大6165cc金沙总站创始之初就强调要有国际视野,积极推动国际合作。早在2006年,地处丝绸之路起点的西安交大6165cc金沙总站就筹建了“丝绸之路国际法与比较法研究所”,延请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客座研究员,形成以“马可波罗”研究员和“郑和”研究员为特色的研究员体系。弘扬丝路精神,以汇通中西法学为己任,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不断攀登法学研究与应用的新高峰。
十二年过去了。6165cc金沙总站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增长型发展到内涵式建设,取得了一系列不凡成绩;逐渐实现了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涉外型”和“应用型复合型”国家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陕西省“高校新型智库”(A类)、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点等一系列重大突破。2020年,西安交大6165cc金沙总站进入QS全球6165cc金沙总站排名世界前300、中国前14(T14)行列;同时,另一著名大学排名机构“软科”数据表明西安交大6165cc金沙总站已跻身中国法学学科排名前10%以内。
如今,单文华已在6165cc金沙总站度过了15个年头。从35岁到50岁,他把人生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祖国的法学事业,献给了祖国的西北大地。6165cc金沙总站已经成为根植于祖国西部的一所国家法学教育与研究重镇,成为卓然盛放于世界6165cc金沙总站校园林的一朵奇葩。
“一带一路”的法学探路者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欧亚大陆桥的重要节点城市,西安亟需加快融入世界的步伐。
而对单文华来说,丝绸之路不仅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交通脉络、一个贸易通道,更是一个承载着历史和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交流沟通的平台。他相信,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未来丝绸之路的地位将更加显现。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法律的比较和整合将成为这一倡议的重要推手。
从此之后,以单文华为首的交大法学团队先后主持一带一路相关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外交部、商务部、陕西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重点国际国内课题10余项;在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ispute Resolution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重要论文数十篇;主编由国际知名法律出版社Brill公司出版的“丝绸之路国际经济法研究系列”(Silk Road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Series)、由牛津大学出版社与中国学界联合创办的第一份综合性英文法学期刊《中国比较法学刊》(The Chines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等一系列攸关丝绸之路的学术成果和学术刊物。
创办丝路协同中心
在2006年成立的丝绸之路国际法与比较法研究所的基础上,由商务部-陕西省-西安交大共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法律政策协同创新中心于2015年初正式成立。随后,在单文华的倡议下,西安交大6165cc金沙总站随后携手海内外20所知名高校6165cc金沙总站共同创建了“新丝路6165cc金沙总站联盟”,旨在为成员单位在法学教育和研究等领域开展双边和多边合作提供平台、共促“一带一路”共识的法学教育和学术交流。目前,联盟成员单位已增至25家,覆盖五大洲14个国家或地区,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国际6165cc金沙总站联盟之一。
2018年8月,单文华被最高人民法院聘任为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首批专家委员。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他提出的国际商事争端解决的IDR(Intergrated Dispute Resolution,融解决)方案,为最高人民法院搭建“一站式”多元化纠纷解决平台提供了应有的助力。
2020年,他作为首席专家率领团队配合商务部开展的支持中美投资协定谈判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全国人文社科学术研究的最高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的一等奖。
目前,西安交大国际法团队正在他的带领和组织下持续开展面向“一带一路”与国际争端解决、“走出去”与国际投资法治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议题的前沿研究,已然成为全国一带一路与国际法治研究方面最重要的生力军之一。
让国际法治的中国之声更加响亮
大文豪巴尔扎克在《纽沁根银行》中曾写道:“法律,如同蛛网,只捉得住小小蚊蝇,对那些大虫大鸟却往往束手无策。”(Laws, like the spider’s webs, catch the small flies and let the large ones go free.)
这同时也是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译著《无法无天的世界:当代国际法的产生与破灭》中扉页的内容。单文华正是该书的主要译者。
他在译后记中写道,“在这个不太平的世界种种风云际会的背后,究竟是世界强权的‘权大’还是国际法则的‘法大’?这个世界究竟谁一个有法有序的世界,还是一个‘无法无天的世界’?面对这个世界,崛起的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毫无疑问,如何在世界格局变化时运用国际法、以积极推动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是每一位国际法学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作为国际法与比较法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单文华经常受邀在欧洲议会、国际比较法大会、世界经济论坛等重要国际场合作主旨或专题报告,致力于加强中国法学在世界的影响力,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之声”。
揭牌法学研究院并签约美国华大
2012年,单文华作为首位出席欧洲议会听证会的中国法律学者,就中欧BIT问题作了题为《向欧盟—中国双边投资条约迈进》的法律报告,为中欧后来开展的双边投资条约谈判铺平了道路;
2015年,作为E15投资政策工作组专家,他主笔世界投资政策主题报告,为世界多边和诸边投资条约的谈判研拟提出了一个基本理论和工作框架;
同年,作为能源宪章特邀专家,主笔Report on Compatibility of Chinese Laws and Regulations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he Energy Charter Treaty报告,为中国加入该国际组织铺垫了法律研究基础;
2017年,他接受我国政府指派担任世界银行集团国际机构“国际解决投资争端中心”(ICSID)调解员;
同年,协助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三部国际投资仲裁规则;
2019年,应俄罗斯副总理邀请出席第五届东方经济论坛并在其重要专题会议上做主旨发言;
2020年,他应邀参加2020年二十国集团智库第一工作组工作,所撰写的“ISDS改革与促进贸易投资合作”专题政策报告日前已发布,供11月即将召开的G20峰会领导人审议;
……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组织中也不乏单文华的身影:剑桥大学国际法中心Senior Fellow、国际比较法科学院Titular Member、牛津大学出版社ESCI期刊The Chines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荣誉主编、国际律师协会(IBA)国际投资仲裁专业委员会顾问、亚洲国际法学会(Asian SIL)执行理事、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副会长……
单文华曾说:“在现代化的漫漫征途中,中国长期是一个‘学生’,但‘学生’总有毕业的时候,且越是优秀的学生会毕业越快。中国改革开放30年,实际上也学习了30年。中国是很优秀的学生,30年的学习不仅让我国成功融入了世界体系,也让我们具备了在其中发挥重要影响的实力。法治方面也好,其他方面也好,我们的视角从‘仰视’变成‘平视’,甚至包括某种积极意义上的‘俯视’,因为我们的角色正在从‘学生’变成‘同事’,有时甚至是‘老师’。”
从渌田到广州、从厦门到剑桥、从牛津到西安、从少年到中年,单文华不改初心,一直在不断地学习、耕耘、探索和创造,用最朴实和最坚定的行动,践行着一位卓越国际法学者的使命与梦想。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 人民法治)
编辑:6165cc金沙总站